close

  在北京東城區龍潭街道光明社區,一間1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讓眾多居民家中閑置的物件成為別人手中的“寶貝”。經過專職委員張淑英3年盡心經營,小屋已經積累了1082條物品置換信息,成功交易755筆,成功率達到70%。
  許多人會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:家裡有很多東西沒用,放在家裡占地方,扔了又覺得可惜。這些東西對自己來說也許是“廢物”,但對別人來說或許是“寶貝”。在“陽光易屋”內,居民可以展示自己的閑置物品,與他人以物換物,也可以在這裡直接標價寄賣。交換、買賣成功之後,雙方分別向社區捐獻1元錢作為殘疾人公益基金,幫扶社區里的殘障人士。
  “陽光易屋”是光明社區創辦的公益項目,自2011年10月小屋開張,殘疾人張淑英就一直是這裡的管理員,每天下午都會準時“開張”,營業4個小時。張淑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,光明社區住戶大概有5000人,幾乎一半是老年人。老人們大都很節約,家裡好多東西捨不得丟,“陽光易屋”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換物品的地方,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。
  小屋裡擺放著電熱水壺、書籍、鑰匙包、手提包、沒有拆封的餐具等物品,每件都貼著標簽,寫著編號、名稱和價格。在小屋的東南角還有一個專門展示社區殘疾人手工製作物品的專櫃,裡面有用串珠製作的掛件、相框等。小屋裡的一摞摞厚賬簿,清楚明瞭地記錄著物品所有人的電話、地址、物品名稱、數量、品牌和價格。這些都是弱視的張淑英仔仔細細記錄下來的。
  除了老年人,很多年輕人也主動來到“陽光易屋”,將閑置的手機殼、耳機、U盤等電子產品放在這裡等待交換。
  “陽光易屋”60多歲的志願者文女士說:“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網上買東西,有時候買回來的東西自己不喜歡了,就放在這裡,也給自己減輕了負擔。”
  文女士也是一名殘疾人,她告訴記者,“陽光易屋”讓自己能為鄰居,尤其是社區里的其他殘疾人做一些事情,自己覺得很開心。她認為“陽光易屋”之所以廣受歡迎,根本原因是互益發展,大家都可以在這裡有所收穫。一位“陽光易屋”的參與者說,這個活動對社區很有益,不僅倡導年輕人勤儉節約,也讓這些退休的老年人參與到社區活動中,發揮自己的餘熱。
  “陽光易屋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,除了本小區的居民,許多周邊小區的居民甚至是離得很遠的人也慕名前來“淘寶”,有的還捐出自己的閑置物品,甚至還有人主動捐款。“金額大小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善心。”張淑英很感激這些人。
  像“陽光易屋”這樣給居民提供物品交換機會的,在北京還有許多。很多小區定期舉辦跳蚤市場,讓居民出售或交換舊物品,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社區連續兩年舉辦閑置物品交換大會,讓居民們方便交換閑置物品。  (原標題:“陽光易屋”幫居民變廢為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oxp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